当前位置:首页/ 天气资讯天气预报

毛主席问:新中国首都选址何处?王稼祥答:南京靠东南,西安偏西

毛主席问:新中国首都选址何处?王稼祥答:南京靠东南,西安偏西

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我们的毛主席便已经思索“新中国应该定都何处”这个问题,当时,西安、南京、哈尔滨、北平等城市都是他心中的备选目标,尤其是北平,让毛主席比较在意,但这种大事他觉得应该慎重对待,故此曾问过王稼祥的意见。

王稼祥

王稼祥的回答,总的来说便是一句话概括:南京太靠东南,西安有点偏西。

毛主席随后听了他的一番见解,开怀而笑:你说到我的心坎上了!

一开始,北平并不是定都首选

其实一开始,中共中央想要选择的政治根据地并不是北平,而是哈尔滨。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想要将政治根据地搬迁到哈尔滨去。

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当时的哈尔滨是最早被我党解放的大城市,这里有着扎实的工业基础,地理位置优越,距离苏联很近,彼时我党与苏联方面交流密切,多次得到苏联的帮助,选择哈尔滨无疑可以更方便地与苏联方面加深合作。

20世纪初的哈尔滨

而毛主席本人亦是对哈尔滨有所属意,这里素来就有“东方莫斯科”的美称,他把中国地图比作一只昂首挺立的雄鸡,黑龙江省在地图上宛如一只展翅欲飞的白天鹅,而哈尔滨市无疑就是这只白天鹅颈上的闪亮明珠。

为此,中共中央在毛主席的主导下,将哈尔滨特批为特别市,有意将此地作为建立新中国的根据地,并计划将党中央先行迁往哈尔滨。

考虑到从延安迁都哈尔滨,路途遥远,中共中央选择承德作为中转地,并于1945年10月份下达转移任务,由警卫团的吴烈同志先带领一部分人出发到达承德,提前作衣食住行等方便的准备。

吴烈

不曾想,吴烈刚到达承德,还没有布置好迎接其他同志的准备,蒋介石就在美国的支持下,悍然派兵攻打东北,先手抢占各路交通要点,形势所迫,迁都之事不得不中断。

在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背景下,国内百姓对于和平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国共两党的矛盾却逐渐加深。

为了尽量避免内战发生,让已经千疮百孔的中国大地有喘息之机,同年,毛主席以“弥天大勇”乘坐飞机来到重庆,与蒋介石商谈和平一事,在1945年10月10日,双方签订双十协定。

但讽刺的是,即使是在和平谈判期间,国民党对于战略要地的进攻就没中断过,对于和平谈判,国民党显然缺乏诚意。

重庆谈判旧照

双十协定签订过后,为方便与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商议国事,中共中央又提起定都之事。

这时候,江苏淮安成为党中央的首选,这里商业和文化发展都很不错,民主气息浓郁。

然而,当党中央做好决定,正要准备迁移的时候,国内形势又一次出现了变化。

形势变化,定都一事无奈耽搁

1946年6月,蒋介石对于统治中国的野心暴露无疑,他企图独占抗战胜利果实,单方面撕毁了双十协定,内战一触即发,轰轰烈烈的解放战争就此拉开序幕,定都一事再次被耽搁。

此时的国共双方在军事实力上存在较大差距,国民党的军事力量明显胜过我方,蒋介石更是来势汹汹。

然而,同年八月,一位美国记者采访毛主席关于内战看法的时候,毛主席自信满满地表示:在中国大地上,真正强大的力量是人民,绝不是国民党。

一句话就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彼时的国民党,人心已失,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就算当时的国民党在军事实力上胜过共产党,也敌不过国内滔天的民意。

果然,从1947年开始,人民解放军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进攻,已经失去民心的国民党内部政权不稳,军心混乱,面对解放军的高歌猛进,敌人兵败如山倒,全国各地捷报连连。

1948年,毛主席曾在河北平山县的西柏坡村召开“九月会议”,会上他提出要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从内战爆发的1946年开始算起)来推翻国民党政府,但事实证明,毛主席还是高估了国民党。

毛主席

解放战争打得热火朝天,在辽沈战役取得胜利后,毛主席发表《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断言只需要再耗费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从根本上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

局势逐渐明朗,全国解放指日可待,定都一事再度成为党中央关注的问题。

之前党内曾属意过哈尔滨和淮安两地,但随着解放战争的逐步胜利,越来越多的选项可供选择,彼时毛主席心中的目标有西安、北平、南京等多地,但要说他心里最属意的,应是北平莫属。

北平在历史上就是著名的古城,有着悠久长远的历史文化底蕴,其文化韵味足够撑得起新中国的门面。

民国时期的北平

而且毛主席对北平情有独钟,早年他先后两次在北平待过,对这里的风景文化、古色古香的建筑有着独特的偏爱,在他眼里,北平是一座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以北平作为首都,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拥有悠长的历史。

因此,在解放战争期间,毛主席就时不时透露出自己对北平的看法,九月会议召开时,毛主席表示解放战争大局已定,剩下的战争尽量采取和平手段解决,避免内耗。

彼时负责山西战事的徐向前向毛主席汇报:“阎锡山负隅顽抗,我多次尝试与他沟通招降,但都被拒绝了。”

毛主席当即表态道:“太原那里要打就打吧,但是北平最好能和平拿下,我们可以在北平打下基础,广大人民群众和工人阶级在那等着我们呢!”

徐向前

可见,在毛主席心里,已经认定将北平作为首都,只是缺少一个敲定的机会。

他强调和平解放北平,为的就是能够最大程度保留北平,否则一旦大规模开战,恐怕北平城的历史古迹都会被毁得干干净净,不利于迁都。

多方努力,北平迎来和平解放

时间来到1948年的年底,彼时平津战役打响,人民解放军在华北一带与傅作义带领的国民党军围绕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区展开战斗。

当时负责华北战区的战时指挥官聂荣臻意识到毛主席此前多次提到北平,应该是有意要将北平作为新中国的首都。

他没有贸然下令攻占北平,而是找到罗荣桓商量,认为党中央极有可能定都北平,如果把北平打个稀巴烂,到时反为不美。

罗荣桓

罗荣桓对此深表赞同,慎重起见,二人商议过后由聂荣臻向中央发了一封电报,在电报上表达和平解放北平的意见。

此时还在河北西柏坡指挥全局的毛主席正好也有和平解放北平的想法,接到电报后,毛主席立马同意,在回复中要求聂荣臻等人尽全力保护好北平的重要建筑和各文化机关,尤其是对清华、燕京等众多教育重地。

聂荣臻等人受到指示后高度重视,在华北战区推进过程中,一直没有对北平采取过激措施,到同年12月下旬,解放军兵临城下,傅作义等国民党首脑龟缩在城中顽抗。

遵照毛主席的指示,解放军没有立即进攻北平,而是积极与城内的地下党员接头,交换情报,尽力摸清北平城的城防部署,以期用最快的速度、最小的牺牲拿下北平。

傅作义

城外的解放军严阵以待,城内的同志则是尽力收集情报,以最快速度制成了一副标注有北平重要建筑和文物遗迹方位的地图。

正是借助这份地图,解放军使用炮弹轰击敌方时,得以绕过城内的重要位置,在成功给敌人施加压力的同时,亦是保证没有伤到北平的重要古迹,倘若解放军有心用武力占领,何须如此麻烦?早就轻而易举地攻下来了。

不仅是党中央希望和平解放北平,城内的广大人民也殷切期盼能以和平方式迎来解放,国民党早已失去民心,正如毛主席所说,在北平,有广大的工人阶级在等着我们!

解放军进驻北平

早在六月份的时候,北平市长何思源因为积极主张与共产党和平解放,遭到国民党的痛恨,解除了他的市长职务。

何思源爱国心切,深知国民党大势已去,唯有共产党才是新中国的未来,傅作义等人如果继续负隅顽抗,不仅是害了他们自己,更是害苦了广大北平人民。

为此,何思源多方游走,尽力促进北平和平解放事宜。

他的所作所为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国民党反动派对其深恶痛绝,竟然暗中对他下手,用炸药轰炸何思源的住所,他的小女儿不幸遇难,其他家人受伤逃过一劫。

何思源

即使如此,何思源依然不改初心,他忍着内心的悲痛继续自己的主张,希望解放军能够顺利摸清北平城内的情况,除了底下党员的努力,何思源等一干爱国人士的坚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解放军的施压,广大北平民众的期盼,众多爱国人士的发声……种种因素汇合,在多方努力之下,北平城内的国民党首脑傅作义终于为之动容。

人力抵不过大势,北平城解放显然已是众望所归,傅作义最终同意与解放军和平谈判,由何思源代表北平一方出席谈判。

和平解放北平

1949年1月31日,经过双方谈判过后,北平城迎来和平解放,广大民众为之欢呼雀跃,众多爱国人士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

事后,毛主席对何思源大加赞赏,称其“代表民意”,爱国之心难能可贵!

王稼祥:南京太靠东南,西安有点偏西

顺利解放北平,定都一事也自然而然地被提上了日程,这事说起来真是由来已久了!

毛主席其实一直最属意的定都地点就是北平,之前的选址目标是“因地制宜”,非是“心中所想”。

如今随之解放战争胜利在即,有了更多选择的余地,毛主席对于北平的偏爱之情可谓是溢于言表。

毛主席

但定都对于一个国家,尤其是中国这种历史悠久的大国来说,绝对是一等一的大事,毛主席虽然心中有了主意,却没有立马敲定,他询问过其他人的意见,心中的意愿愈发强烈,直到与一个人交流过后,毛主席才彻底敲定心中所想!

这个人,就是王稼祥。

若是对近代史有过研究的朋友或许听过王稼祥,他对于毛主席来说可谓是至交好友。

要知道,遵义会议是毛主席一生的重要转折点,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在党中的领导地位,而当初在会议上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毛主席的人便是王稼祥。

此后二人在长征之时结下深厚友谊,毛主席常与他交流重要问题。

长征中的毛主席和王稼祥

1949年初,王稼祥来到西柏坡看望老友毛主席,两人的谈话一点客套都没有,毛主席更是将自己一直犹豫不决的问题说了出来,征求王稼祥的意见。

“如今大局已定,但有一件事我一直没有彻底敲定,就是首都选址一事,你看我们选哪里合适呢?”

抽着烟,毛主席问道。

王稼祥吸了口烟,思索一会,道:“南京太靠东南,西安有点偏西,依我看,还是北平最合适。”

毛主席微微一笑,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于是,王稼祥就详细地说了起来:“南京是原国民政府的首都,地理位置也挺重要,但这地方不吉利,自古以来金陵(南京旧称)便是亡国之都,虽然我们不相信宿命一说,但新中国要有新气象,况且南京太靠近东南沿海,选都在此不利于发展国际关系。”

王稼祥又提到西安,认为西安过于偏西,首都应该要选靠近国内中心位置,方便统筹兼顾,洛阳、开封等地目前经济发展不太乐观,短时间内难以改善,加上交通和黄河水患等问题,亦是担不起首都“大任”。

西安旧照

最后,王稼祥说出心中所想:“北平处于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处于东北和关内的重要位置,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这里又靠近苏联和内蒙,方便我们与苏联交流,基本没有发生战争的忧虑,而且临海地区又有辽宁和山东两个半岛作为掩护,安全性高;最后一点,北平在明清两代均是帝都,选择此地作为帝都,广大人民从心理上也容易接受。”

毛主席听罢顿扫内心疑虑,直呼“有道理”,两人相视而笑。

结语

1949年9月27日,毛主席主持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地点选在北平,会议之上,正式将北平改名为北京,定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自此以后延续至今。

其实国内众多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状况未必就比北京城差,但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综合了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因素,最终才选北京为首都。

我们的领导人在首都选址一事上,多方考量、慎重、严密后方才敲定,这世上没人拥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也没人敢说北京一定就是最合适的首都之选,但党中央这种严谨、庄重、客观的态度,无疑是体现了对国家、对人民的高度负责。